0763-2350-2731
PRODUCT
产品中心
发布时间:2025-11-11 点击量:
盘山县幼儿教育起步于1955年2月,在盘山县第一完全小学设托幼班。1958年7月,今双台子区新华街南端,在托幼班基础上成立了盘山燎原幼儿园,有两个班,40名幼儿,6名保教人员。后改称盘山县文教系统幼儿园,即今双台子区文教幼儿园。
建园之初,园内教学设施简陋,师资缺乏,幼儿教育质量不高。1961年贯彻落实国家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,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扩建修缮,平垫了操场,新添了幼儿玩具,增加了高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保教人员,并开展师资系统培训,幼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。
1958年使用自编的《语言》《音乐》《美术》和《体育》教材,1983年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。1985年后,学前班采用辽宁省教育学院编写的《语言》《计算》《音乐》《美术》等教材。
文教幼儿园始终恪守“一切为了孩子,一心为家长服务”的办园宗旨,寒来暑往,一批批小朋友快乐入园,一批批大朋友升入小学,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这片“沃土”上茁壮成长。
1989年10月,文教幼儿园新建1750平方米幼教大楼,幼儿教室、活动室、寝室、洗漱室、食堂等一应俱全。修建一新的操场上,添置了组合滑梯、地球转盘、秋千、跷跷板、哈哈镜等娱乐设施。园内花团锦簇,绿草茵茵,环境整洁优美。设有10个教学班,入园儿童320人,保教人员39人,园所迎来了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新时期。
在幼教改革上,一改以往陈旧模式,变封闭课堂教学为开放型课堂教学,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,结合其年龄特点,学中有玩,玩中爱学。在“秋天”综合主题课中,把孩子们带到辽河岸畔,观河水流动,望蓝天白云,瞧花草树木,看金色稻浪,小朋友们陶醉在秋天的风物景象中,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直观体验。通过简单而有益的教学方式,逐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、想象力和分析比较能力,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情趣。
为创建与幼儿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,教师们自己动手,把收集来的陈旧物品改样添色,变废为宝,在教室里制作设置了“娃娃家”“医院角”“商店角”“理发角”“动植物角”等实物场景。孩子们身临其境,通过游戏活动和角色扮演,培养了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对人际关系的相处与协调有了初步体验。
每逢“六一”儿童节,小朋友们载歌载舞,欢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。时间拨回1984年6月1日,欣逢盘锦建市之际。这天上午,晴空万里,装饰一新的操场上,鲜艳的彩旗和各色气球在微风中飘扬。兴高采烈的孩子们聚集在舞台前,天真稚嫩的笑脸如阳光一样灿烂。随着两位小主持人的报幕开场,身着节日盛装、脸上涂着红苹果般油彩的小朋友,依次来到舞台上尽兴表演。有的演唱儿歌《我爱北京》,有的唱着童谣《小燕子》,有的表演舞蹈《花儿与少年》,有的朗诵诗歌《在阳光下幸福成长》,还有的做着游戏《小猫钓鱼》。那一时刻,音乐声、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,整个园内变成欢快热闹的海洋。
育红小学位于今双台子区艳阳街南端。1908年,盘山厅在此设立初、高两等小学堂,1913年改称盘山两等小学校,1931年改称盘山县第一两等小学校,1938年1月改称盘山国民优等学校,1946年11月改称盘山实验小学。1948年2月,盘山县全境解放,县民主政府于此建立盘山县第一完全小学,后改称盘山育红小学,即今双台子区育红小学。
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校园,仍保持着那个时期的鲜明特征,校园简陋,建筑陈旧。土质的操场南侧是一大趟建于50年代的土砖房教室,操场北端临靠艳阳街的是两栋翻建于60年代初的起脊瓦房,东侧一栋是行政办公室和教研室,西侧一栋是教室和活动室。两栋房的中间是北朝向的由两扇对开铁制大门组成的校门。一进校门的右侧,是一棵近百年的老榆树,粗壮的枝杈吊着一块近一米长的旧铁轨,一旦学校停电,门卫值班人员就会用铁榔头敲击铁轨,“当当当”的响声就是通知上、下课或放学的铃声。
学校除正常的文化课教学外,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文体活动井然有序。每年的清明节,专程到烈士陵园扫墓,缅怀革命先烈;“六一”儿童节、国庆节都举办文艺演出;定期开展集体观看电影、参观文化展览等活动;校运动会开幕式上,服装整齐、英姿飒爽的学生军鼓队、腰鼓队的出色表演,受到师生们和围观群众的啧啧赞许。
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,根据“中小学要开展学工、学农劳动”的总要求,学校与城郊公社高家生产队合作开设百亩水稻“五七”田,组织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从春季插秧到秋季收割的劳动。每年5月中下旬开展的插秧大会战,每班都能轮到两三天。在生产队专人的指导下,以班级为单位到指定田地插秧。炎炎烈日下,同学们大都头戴草帽,除少数有条件的穿着水田靴子,多数人把裤腿挽到膝盖处,光着脚扎进水田。大家都猫着腰,一手托着小块秧苗,一手将掰下来的三四棵秧苗插入泥土里,蹚着水径直往前延伸,一直插到坝埂边,再转回身继续插下一垄。同学们干得汗流浃背,累了就起身直直腰,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,喘口气再接着干。插秧过程中,还要时刻提防水蛭、蚊虫的叮咬。大家切身感受到了“汗滴禾下土”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真正含义,真可谓:田野是成长的课堂,农忙是生动的教材。
午休时分,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刻。同学们纷纷来到大树下或墙角边,取出早晨父母备好的盛满饭菜的铝饭盒,三五结伴,或坐或站地开始用餐。饭盒一打开,浓郁的香味便飘散开来,钻进每个人的鼻子里。关系好的还会互相分享美食,你夹我一块炖刀鱼,我尝你一口圆葱炒鸡蛋,边吃边聊。掉落地上的饭粒和菜渣,不一会儿就引来一群蚂蚁,排着队来搬运这些“美味”。
1979年6月,育红小学荣获盘山镇小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后,体育老师与运动员合影。
在20世纪70、80年代,学校拥有一支学生体育队,常年坚持集中训练,有的钻研田赛技巧,有的练习径赛项目。还定期到县体委的灯光球场培训基地,与外校运动员交流切磋。在朝霞初映的操场上,经常会看到运动员认真训练的健美身影。每逢盘山县、镇及教育系统举办大型运动会,正是这些体育尖子大显身手的好时机。1979年6月16日,在长征小学举行的盘山镇第九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,参赛队员精神抖擞,奋勇争先,体能与技能发挥出色,夺得田赛和径赛多个单项冠军,并荣获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。
盘山一中位于今双台子区胜利街南侧,始建于1948年10月,伴随历史风云,学校名称几经嬗变,历经盘山联合中学、盘山中学、红卫中学、盘山县第一中学、盘锦市第五完全中学、盘锦市第一中学,现为双台子区第一中学。
1948年11月9日,以北大毕业生王志甫为骨干的六名教师,奉盘山县工委及政府之命,克服重重困难,暂借小学教室,组建了盘山联合中学,开学时就有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中两个年级,不到半年便迁至盘山中学即现在的校址。
建校后,由县政府付峰县长兼任校长,学校名为辽西省立盘山中学,王志甫、石英、刘叔达等一批教师德高识广,教书育人,成效显著,学校很快有了较高的社会名望,台安、辽中等地的一些高中生都来此就读。辽宁省教育厅原厅长赵天是继付峰之后的第二任校长,后来担任校长的还有安亚宁、王志甫、王碧等,他们都是盘锦教育界久负盛名的老前辈。
辽水润沃土,桃李更芬芳。盘山一中建校已77载,校友遍布全国,远及海外,他们中有爱国志士、英雄模范、学者名流、财界精英、政界领导、地方贤达,更有各条战线上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,都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,书写了盘山一中浓墨重彩的人文历史。
20世纪50年代初,学校的文艺生活丰富多彩。校学生会创办了壁报、黑板报《盘中青年》校刊,由文笔较好、粉笔字又写得工整的同学组成出版部,定期出刊。后来改为纸质油墨印制出刊,半月一期,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热读。当代著名作家、学者王充闾先生50年代初就读初中时,曾任《盘中青年》主编。他与几位喜欢文艺创作的同学,曾在锦州《辽西文艺》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歌颂学校新生活的文章,博得了“校园小作家”的赞誉。
60年代中期以后,学校成立了东方红文艺宣传队,吸纳校内会演奏乐器和擅长声乐的文艺人才,经过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,队员的才艺水平明显提高。每逢学校在大礼堂举办文艺演出,依次登台演奏的笛子、二胡、板胡、柳琴、手风琴乐手技艺精湛,曲调婉转悠扬,赢得了师生们一片喝彩;女高音独唱、女声二重唱、男高音独唱、男女声表演唱等,声情并茂,唱红了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校园。
人们印象深刻的是,活跃于20世纪60、70年代的学校铜管大乐队,声播全县城乡。来自高年级的30多名学生队员号谱记得多,吹奏的功力扎实,技巧娴熟,音质清脆而圆润。每逢盘山县、镇的重要集会、,以及大型运动会等活动,这支阵容整齐的大乐队走在队伍最前面,吹奏的曲目有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《没有就没有新中国》《歌唱祖国》《人民军队忠于党》《运动员进行曲》等,一首首高亢嘹亮、激昂振奋的乐曲响彻四方,为活动增添了庄重而热烈的氛围。
1984年10月20日,盘山县在体育馆举行纪念红军开始长征50周年文艺演唱会。由高一和高二年级8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,在演唱经验丰富的安志昌老师的精心指导下,经过半个月的刻苦排练,信心十足地走上舞台。合唱团演唱的是《长征组歌——红军不怕远征难》中的《遵义会议放光辉》《四渡赤水出奇兵》《过雪山草地》和《大会师》四首曲目,以合唱、独唱、二重唱和表演唱等艺术表现形式,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荣历史,热情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。参加演出的学子们头戴八角帽,身穿红军服,精神饱满,群情激昂,引吭高歌,表演精彩,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SERVICE TIME:08:30-18:30